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
《望月怀远》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。张九龄人生经历了武则天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代。他曾是玄宗的宰相,辅佐李隆基实现了“开元盛世”。
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,写景抒情并举,情景交融。是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唐诗之一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是传唱不衰的千古佳句。
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: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,哪怕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,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欣赏同样的美景。这句诗颇具盛唐气象,把明月放在浩瀚苍茫的云海之间,在雄浑开阔的画面下,蕴含着深沉幽远的情思。
这样的诗句将天下人一网打尽,它超越了时代。
“天涯共此时”写出了一种空间的距离和心理的认同,甚至是国家的认同、民族的认同。
漫漫长夜,诗中说的是“竟夕”。对一般人来说,通宵的月色也许是平平无奇的,也是漠不相关的,而远隔天涯互相牵挂的人,却会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,只觉得长夜漫漫,故而感受到的是出一个“怨”字。三四两句,就以怨字为中心,以“情人”与“相思”呼应,以“遥夜”与“竟夕”呼应,上承起首两句,一气呵成。这两句采用流水对,自然流畅,具有古诗气韵。
灭烛,披衣步出门庭,光线还是那么明亮。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撩人心绪,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,更难以入睡。夜已深,气候更凉一些,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。“披衣觉露滋”,不仅是润湿,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。“露滋”二字写尽了“遥夜”、“竟夕”的精神。“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”,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。
相思不眠之际,有什么可以相赠?一无所有,只有满手的月光。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,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?只有在梦中与你欢聚。
诗的最后两句构思奇妙,意境幽清,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,恐怕是写不出来的。
诗至此戛然而止,只觉余韵袅袅,令人回味不已。
这首诗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,四个画面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意境幽静、情感真挚的图画。诗人通过对澄澈空明的月光的描写,引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《望月怀远》所传达的情感,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,更是对人生、对命运的思考。
张九龄身处高位,曾品尝过权力的甜头,最终却被诬陷贬官郁郁而终,他的人生是曲折的。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。
《望月怀远》诗中提到“海上生明月”,这里的“海”不仅仅是真正的海洋,更是一个象征,代表了人生的广阔和深邃。月亮从这片广阔的“海”上升起,就像人生中的种种经历,无论是喜是悲,都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。
而“天涯共此时”,则表达了无论我们身处何方,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月光,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情感。这种情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。
总的来说,《望月怀远》不仅描绘思念之情,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。人生是短暂的,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,珍惜与亲人和朋友的时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