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制内工作被大家认为是铁饭碗,殊不知体制内工作人员性质有很多种,尽管19年机构改革后,三定方案规定编制只有行政和事业编之分,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,各种编制人员存量依然没有消化。
一、行政编制。就是大家所说的公务员,这是机关里最“铁饭碗”的编制。当然,同样是行政编制也分三六九等,除去领导干部之外,行政编制里排在第一的是选调生,这种人员进来比较难,但是只要进来了没什么大问题,基本是要提拔的;排在第二位的是经过公务员考试的公务员;排在最后的是军转干部,这种行政编制很多地方是被贴上标签的,降级安置不说,基本是干活是主力,提拔基本没份。
二、参公编制。参公编顾名思义就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人员,人员身份性质是事业编,但是享受公务员的待遇,工资、奖金等跟公务员一样,而且现在参公编制与公务员编制已经可以互相转任。
三、事业编制。事业单位又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、差额拨款事业单位、自收自支事业单位,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包含一些行政单位的下属事业单位、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学校等;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有医院、一些景点等;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际跟企业差不多。
四、行政附属编制。过去主要用来解决领导驾驶员、转业军士的编制,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编制,属于退休一个就少一个。行政附属编制属于工人身份,但享受的待遇跟公务员一样,而且可以评定职称,一个高级技师职称大致相当于副处级工资待遇,这在基层性价比是比较高的,毕竟很多公务员也只能徘徊在一级科员,但是行政附属除去极个别外,局限于工人身份,基本也不能提拔为领导干部。
五、人事代理。通过委托人事代理机构或个人来招聘、管理和解聘员工,这种人员在职时享受的是事业编待遇,退休后是执行企业退休待遇。
六、编外用工。纳入财政供养,但工资待遇较低,也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,目前比较大的单位为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,而大量招聘的用工模式,街道乡镇比较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