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
街头巷尾的意思和含义(望文生义:“万人空巷”和“演而优则唱”什么意思?)

时间:2024-11-08 08:00:40

在我成长的过程中,遇到一些成语很容易望文生义,类似于汉语的构字法一般,譬如看到某偏旁就猜某字。普通话的例子一些想不起,就广东话来说,我经常把“馈”念成白话的“”字,实际上它的白话念“跪”或者“柜”。

除了这个字以外,我小时候念错的还有“鲸”字,当时念成了“”字,显然是受了普通话发音的影响,实际上它的正确白话念法是“琼”音,也就是著名影星杨紫琼中的“琼”字。

如果不加纠正,一代代下来,就会望文生义,最终达到积非成是的效果。

就成语来说,我以前搞错了不少成语(词语)的意思,经常乱用,经典的例子有“万人空巷”和“演而优则导”、“演而优则唱”还有一些口头上的赞叹语,如“哇塞”。

现在来逐一讲解。

在百度上我看到的“万人空巷”的意思是这样

这有没有错?

其实是没错的,如果非要咬文嚼字,我觉得图上的画圈里的“巷”字未必准确。

因为“巷”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是街头巷尾的意思,即街道

按照这种说法,我们不难理解在当初看到这样一个例句时是不会觉得有错的,印象中好像是“《上海滩》的电视剧一经播出,立马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,人人不愿出街,都呆在家里追剧。”

就“万人空巷”望文生义的解释,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巷子里没有人了。进一步推出给人造成呆在家里的错觉。

实际上,我们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,就要从苏轼的那首诗开始入手。

苏东坡的《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》之四:“天台桂子为谁香,倦听空阶夜点凉。赖有明朝看潮在,万人空巷斗新妆。”

从苏东坡的诗句意思来看,“万人空巷”指的是为了看钱塘大潮,当时的杭州城内各个里巷内的人,全部都走空的盛况,也就是“倾城而出”的意思。

对于“万人空巷”,我们先看一下各大词典的解释。

《汉语大词典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释作“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”(多用来形容庆祝、欢迎等盛况),而《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》解释为“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,致使小巷都空了”;《汉语成语考释词典》释作“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,以致街道空荡荡的”,《辞海》则更是释作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,致使街巷都空了”。

上述词典,都把“巷”释作“街巷”或“街道”。其实这是误解,“巷”字,其古义应为“住宅”的意思古谓里中道为巷,亦谓所居之宅为巷。

在现代汉语中,“巷”只指“较窄的街道”,实际上又因成语“万人空巷”保留了“巷”的“住宅”古义,偏偏这一古义不仅不被权威辞典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。

这歧中有歧,恰恰是造成“万人空巷”使用混乱的根源。何不用“万人空宅”来取代“万人空巷”?

倘若如此,“万人空巷”就不会再坑人了。

第二个是“演而优则导”、“演而优则歌(唱)”的词语,也成了积非成是的好例子。

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,这几个词一直用到那几个明星身上,譬如张国荣、梅艳芳、尔东升等人身上。

意思很简单,就是演得好,演得优秀就去当导演或者转行做演员。

真实的意思是这样的吗?

这两句话的是怎么来的,很多人都知晓是来自孔子的“学而优则仕。

“学而优则仕”出于儒家的《论语》。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子夏就说过这句话,只是当时孔子完整的表达是这样的: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”

由此可以体会孔夫子的良苦用心,他不仅强调“学而优则仕”,更强调“仕而优则学”,更确切地讲,孔子并未把二者看成是同样的两件事。某种程度上,他甚至更重视前者,即“仕而优则学”。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,他鼓励通过学习,提高一个人的为官从政能力。

但是,遗憾的是,孔子的前半句一直隐而不彰,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或者懒得想起,倒是“学而优则仕”成了一代代过目不忘的名言,大家念念不忘孔夫子的教导,头悬梁锥刺股,以求得金榜题名,博他个封妻荫子。

再往后发展,大家连孔夫子后半句的基本意思也忘了,把孔子说的“学而优”当成了成绩优秀,而不知这里的“优”其实不是优秀的意思,而是“有余力”。

朱熹在《论语集注》里明确解释道:“优,有余力也。”

就上面的“有余力”一词,令我想起了《论语》中的还有类似话语。如图

那么“有余力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百度上的解释是:

显然,如果按照“学而优则仕”的要求,一个人成绩好未必就可以出来为官,必须是学有余力才可以出来做官。很明显得出,学有余力是一个特别高的要求。

最起码,一个人头悬梁锥刺股才弄懂了一门学问就不能算学有余力。因为不是学有余力,那怕他的学问再好也就不符合“学而优”的标准。

所以我们回到一开始所说的话题,“演而优则导”、“演而优则歌(唱)”……诸种说法也往往是把其中的“优”当成了优秀。殊不知,这样的理解已和本意有很大的出入。因为它根本不是这样的意思。

甚至有些成语更加离谱,如“墨守成规”。原本是方法和做事认真有态度有方向的强力要求。

最后,我们来看看“哇塞”这个词。

在我念中学的时候,经常看到电视剧里的女孩这样说:“哇塞,你好厉害哦。”

说真的,我初次听到这样的话浑身起鸡毛疙瘩,非常不舒服。

因为这种话里头有撒娇讨好的意味,而我作为一枚钢铁直男(尽管那时还没这样的说法),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冷颤。

追根溯源,“哇塞”原是闽南方言,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了。最早传入内地应该是在80年代初,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。

其中,“哇”就是第一人称代词“我”,而“塞”则是一个表示某种行为冲动的动词,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某字,总之就是不文雅的词。各位不妨望文生义一下。

就这样一个主谓词组,它的宾语省略了,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。

这样一句很难听的话本来是不应当流行开来的,但是现在却成为人们的口头禅。类似这样的口头禅流行还有

其实都是很不雅的,按照本义解释的话。

回到正题,“哇塞”先是在台湾的影视传媒上出现,后来内地的一些影视明星又刻意模仿,现在连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嘴里也经常说,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跟着学了起来。

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,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,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。

他们根本不知道“哇塞”是什么意思,只是主观地认为“塞”是一个叹词,跟“哇呀”、“哦哟”、“呜呼”差不多,仅仅是表示惊叹而已。

所以,不管男的女的,也不论老的少的,赶时髦般地抢着用,开口闭口就是一个“哇塞”,让人挺难为情的。

不过有一点,我现在可以得出,所谓的大俗即大雅,也算是找到了依据。

以上这几个积非成是的成语或词汇,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,所以感同身受。至于还有一些则没必要细说,譬如“起鸡皮疙瘩”,这也是一个频率很高的用错词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