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
处暑是什么意思简单说明(小知识:“处暑”解析)

时间:2024-11-15 08:15:15


"处暑"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,通常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(具体日期每年略有不同),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。"处"在这里的意思是"结束","暑"指的是炎热的夏天。因此,"处暑"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,天气开始转凉。这个节气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由夏季向秋季过渡的开始。

扩展阅读:

“处”在古汉语中有“止息”、“停留”的意思,而“暑”则代表暑热。因此,“处暑”一词字面上的含义就是“暑气至此而止”,即炎热到此终止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对处暑的解释为:“七月中,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处暑节气的含义和它在一年中的时间位置。

在古代中国,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确定节气,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。

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:一候“鹰乃祭鸟”,二候“天地始肃”,三候“禾乃登”。在这个节气中,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;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“禾乃登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 。处暑时节,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,是一个收获的季节。

尽管名为“处暑”,表示暑热将尽,但实际上在很多地方,尤其是中国南方,这个时候仍然可能非常炎热,直到过了“白露”节气之后,天气才会真正变得凉爽起来。

处暑节气的风俗活动包括祭祖、迎秋、放河灯、开渔节和吃鸭子等。放河灯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的一种活动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,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,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,欢送渔民出海,并期盼渔业丰收。此外,处暑时节的饮食习俗认为鸭子能够滋阴润燥,适应气候的转变。

在农业方面,处暑时节的农事活动与抗旱、促进秋收以及准备秋种有关。民间有“处暑禾田连夜变”之说,反映了昼夜温差增大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有利,庄稼成熟较快。此外,处暑后,气温逐渐下降,气候开始变得干燥,人们需要注意养生,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