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忍辱负重”,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,能够从大局出发,不介意个人受到的屈辱。这个成语常用来赞扬那些能够为了大局忍受屈辱、担负重任的人。它源于《三国志·吴志·陆逊传》。
公元221年,刘备率军攻打东吴,意图夺回荆州,并为义弟关羽复仇。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,领兵五万迎战。
第二年年初,刘备的军队直达夷陵(今湖北宜昌),并在长江南岸驻扎,声势浩大。陆逊看到蜀军占据了有利地形,决定坚守阵地,不轻易出战。他的部下将领们都认为他胆小怕战。
一次,陆逊召集众将议事,手按宝剑,坚定地说:“刘备乃天下枭雄,连曹操都对他忌惮三分。现在他亲自率军来攻,是我们的大敌。我虽是一介书生,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,统领军队,我必须忠于我的职责。
之所以让诸位听从我的命令,是因为我对国家还有用处,能够忍受个人的委屈和担负重任。军令如山,违者必受军法处置,望大家切勿违反!”
听了陆逊的话,众将领都不敢违抗他的指挥。吴军坚守了七八个月,直到蜀军筋疲力尽时,吴军利用顺风实施火攻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(故事来源:中华成语典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