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的《夜宿山寺》是一首简单的诗,全诗共 20 字。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。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语言自然朴素,却形象逼真。全诗无一生僻字,却字字惊人,被称为“平字见奇”的绝世佳作。
从题目到诗句,整体做推测,李白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,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,于是便登了上去。凭栏远眺,星光闪烁,李白诗性大发,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。
危楼高百尺,首先强调这座楼的高。“危”和“高”是同一个意思。这是什么楼?题目告诉我们了,“夜宿山寺”,是山寺里的楼。据考证研究,大多认为这是寺庙的藏经楼。具体有争议,争议留在最后。
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,由于古代木质结构的限制,寺庙不会盖很高的楼。很可能是山寺本身在山上,地势就高,再加上有一个两三层高的小楼,诗人住在楼顶上,就感觉离天很近。这里的“危楼高百尺”是夸张的写法,但也不是诗人故意夸张,而是古人置身高处之时,确实会感到的一种惊喜。
手可摘星辰,从这一句开始,诗人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。他说这个地方真高啊,我感觉手一伸就能把星辰给摘下来了。
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你仔细想一想,这两句也是在描写“危楼”的“高”,只是从正面换到了侧面,从直觉感受,换到心理感受。通过这一瞬间的“不敢”和“恐”,去凸显这座楼的高。而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“山寺”与“天上人”的相距之近,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。因为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,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,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。
全诗简单,无一生僻字,形象逼真,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,摘星辰、惊天人,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,被诗人信手拈来,用入诗中,让人顿感情趣盎然,有返璞归真之妙。
读这样的诗句,有一种夏日站在高山,吹着凉风,敞开双臂,大声呼喊的快感。此时你可能觉得天地融为一体,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就如同李白说的「恐惊天上人」,这是一种天人感应,天人合一的感觉。
梁宗岱认为李白的宇宙意识是直接的、完整的。“宇宙常常像两小无猜的游侣般显现给他们,他们常常和他喁喁私语”。因此他们笔下,“常常展示出一个旷邈,深宏,而又单纯,亲切的华严宇宙”。
“宇宙意识”是梁宗岱视诗学的制高点。李白的诗宇宙意识很强,也正因为这些特点,李白的诗被大家津津乐道,不厌其烦吟诵的原因。
再回到全诗,《夜宿山寺》通篇都用夸张的写法,开头两句“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”是数字夸张和举例夸张的综合写法,表现了危楼高峻而又险要的特征。后两句“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”运用了想象夸张的写法,进一步表现了危楼高峻而又险要的特征。
还能找哪一首诗将夸张运用的如此出神入化。夸张是一个很好修辞手法,但如果用的不当,失去真实感,降低说服力,产生误解,甚至引发读者反感。而这首诗构思新颖,夸张独特,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。
优秀作品往往伴随不少争议,这首也是。
争议一:是不是李白的作品。
现在一般认为作者是李白。很多人认为它可能是宋初诗人的作品。但宋代有好几本书都记载这是李白题在某个山寺的诗,从诗本身来看确实也有点儿像李白的风格。但宋人有个坏毛病,看见好诗就说这是唐诗,看见特别好的诗没准就说这是太白手笔。所以这些记载都不太靠谱。不过,反过来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它肯定不是李白写的,那么我们就仍然说此诗的作者是李白,但心里要打一个问号。
争议二:这个山寺在哪里?
有的专家考据,认为李白这首诗作于湖北省黄梅县,写的是黄梅县蔡山峰顶上的江心寺,诗题是《题峰顶寺》:“夜宿峰顶寺,举手扪星辰。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”。
蔡山峰顶上的江心寺是唐初尉迟恭修建,而且正殿的大梁上曾书有“贞观八年(公元634年)尉迟恭敬修”的字迹;还说山石镌刻有李白“夜宿江心寺”诗句。
此外,还有“蔡山江心寺十二景”之说:“江心古寺、支公晋梅、危楼百尺、诗仙泼墨、石狮望江、竹缆遗痕、残岩夕照、噌吰锣鼓、龟峰独秀、义门古墓、王母莲池、浔阳古井。”其中“危楼百尺”与“诗仙泼墨”显然是说《夜宿山寺》这首诗写于此地。
而另一种说法,则认为《夜宿山寺》其实是李白年少时写的《上楼诗》,理由是四川省绵阳市龟山顶上有座越王楼。越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李贞,越王楼就是他任绵州刺史时所建。说这座楼规模宏大,富丽堂皇,楼高十丈(即百尺),时居四大名楼之首(滕王阁高九丈,黄鹤楼高六丈,岳阳楼高三丈)。还说它所收录的李白、杜甫、王勃、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 154 篇。而李白年少时是去过越王楼的。
至于作者到底是不是李白,是哪一座楼,对读诗我们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。我们只需要好好体味诗句中意境,如诗人般的居高临下,敞开胸怀,用宇宙视角感受自己和一切,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