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
央行曾多次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,有人认为这就是量化宽松,但央行对此表示否认,中国并不需要量化宽松。
量化宽松也就是QE,是一种货币政策,既然央行说了中国不需要,央行的二级市场购买国债行为是否就是QE?
什么是QE?
QE是英文Quantitative Easing的缩写,翻译成中文就是量化宽松,比较好懂的将QE翻译成“量化宽松”,这是一种“手段”,而不是“目的”。
QE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大量发行国债,央行大规模地买债,向市场注入货币流动性。
而且这种注入流动性行为是快速的、突发的,类似于打一针强心剂“急救”。
最早QE这个词是出现在日本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的时候。
日本1990年爆发泡沫经济崩溃,央行采用零利率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。
到了1995年,经济增长依然没有起色。
为了刺激经济,日本央行将利率进一步降至0%以下,形成负利率政策。
但即便是如此,日本经济也没有起色,央行的政策也没有奏效。
因为日本国内很可能存在一些系统性问题,比如说日本的经济结构不合理,或者说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大。
因为央行的政策力度不够大导致日本的经济没有增长,当时日本的总理佐藤荣作就大骂日本央行行长:“你这个中央银行行长在干什么呢,不想国家发展了?”
日本的这种经济状态还有一个名字叫做“流动性陷阱”,就是日本国内有资金,但是资金无法进入市场流动。
只有将资金存放在银行中获得利息。
这时候,央行为了解决这种流动性陷阱,央行必须要进行创新的货币政策。
为了让市场上有资金流动,央行大规模地发行国债,让市场上有流动性,这就是最早的QE政策的原型。
QE的诞生。
要说起QE就不得不提到美联储。
美联储的QE政策有三次,第一次是在2008年,也就是美国。
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,欧洲、日本都纷纷加入到量化宽松的政策。
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所引发的。
二手房的价格,甚至高于新房,所以美国居民为了买房子,也往往不愿意挑剔房子的硬件条件,甚至大部分是只要有个大概的房子就行。
所以对于二手房来说,内部的装修和房屋的硬件条件就没有太大的要求。
只要二手房价格便宜,相较之下还是要买的。
但美国很多人都会贷款买房,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借贷的资金大量流入楼盘开发商的手中。
这就导致房子的流通量上升,最终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子数量的多,买家却很少,居民消费者在二手房的影响下,直接抢购房子。
甚至有很多居民消费者在三年内就能将房子偿还贷款,二手房的价格也逐渐上升。
这个时候的美国人正在享受着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财富收益。
但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快乐的泡沫之中,2008年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,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就要来临。
美联储并没有采取“救市”的政策,而是任由其发展。
经济愈演愈烈,美国2008年9月15日“雷曼兄弟破产”,对美国和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,甚至严重危害到金融安全,危害到国家的主权和稳定。
因此美国也就开始采取救市的计划。
2008年底,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降至0%~0.25%。
紧接着美联储开始实施QE政策,开始向社会释放流动性。
甚至此时的美国国债不再受到市场的认可,甚至都不被人要。
美联储开始收来美国国债后进行二级市场的收购,甚至像日本1995年一样,“大水漫灌”一般,将数万亿美元的信息推向市场。
这就是美国QE一号的政策。
美国QE二号是发生在2012年。
2012年的时候,欧债危机很严重、美国产业分布严重失衡、居民的收入水平没有提高。
所以2012年就像美联储又开始了第二次QE政策。
QE二号发布的消息刺激了美国股市。
美国的股票市场上涨创下历史新高。
这一轮的QE二号政策的发力,让美国的经济息微微回暖。
直到2014年,美联储宣布结束QE二号,开始将购置的资产进行逐步减持。
QE二号结束之后的2020年,因为疫情的爆发,美联储又再次实行QE三号。
并且在此轮QE三号的政策中,美联储采取了“前所未有”的宽松政策。
而QE三号的政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美国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。
而QE一号和QE二号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相对比较少。
第一轮的QE一号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约是7000亿美元。
第二轮的QE二号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约是8500亿美元。
此轮的QE三号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高达4.5万亿美元。
所以相对来说,QE三号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最大。
中国的国债购买是否属于QE?
中国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,是否就属于QE呢?
其实中国央行虽然也有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的行为,但实际上中国并不需要QE。
其实可以判断出QE的标准有两个,第一个是央行购买国债的目的,第二个就是央行购买国债的相对的总量。
之所以判断QE的标准是央行购买国债的目的,是因为央行是在非常时期实施特殊政策。
当市场发生动荡的时候,经济不稳定的时候,市场的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,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。
另外一方面是央行必须要将货币进行准确的投放。
这就是QE的目的。
而另一项标准就是央行购买的国债的相对总量。
因为有可能央行在非常时期为了应对市场短期的流动性不足,央行在市场上购买国债,向市场注入资金流动性。
但这种方式属于流动性管理,并不是QE的范畴。
因为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并不是在常规工具使用完毕后所做的。
故这种操作也不算QE。
中国央行的国债购买主要集中在2007年,而此后的购买国债的规模相对较少,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较小。
通常,央行进行国债购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市场的流动性稳定。
并不是为了实施量化宽松。
中国央行在购买国债的时候是基于宏观调控进行的流动性管理。
并不是基于市场流动性存在缺口,所以央行采取政策进行填充,导致市场的流动性过剩。
所以中国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行为不属于QE。
结语
央行曾在防范金融风险和应对经济周期波动时,进行二级市场国债购买,是否应视为QE,需要明确判断标准。
但无论如何,中国不应依赖QE,探索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,便是应对经济波动的良方。
保持沟通,确保稳定,方能在全球经济风云中,立于不败之地。
量化宽松的长期实施可能导致资产泡沫,政策制定者需权衡利弊。
中国则需提升国债市场透明度,以增强市场信心。
未来数字货币时代,央行或可借助新金融工具,实现更灵活的流动性管理。
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中,我们应保持审慎的态度,积极应对变化,维护市场的稳定与健康。